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,COVID-19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。
全球金融市场——这一被很多人认为精密又复杂的世界——展现了它极大的脆弱性。在过去4周时间,似乎将过去四年积累的价值全数回吐。
人类社会是极度脆弱的,气温变暖跨过临界点、小行星撞击等任何在浩瀚的宇宙中看起来非常“温和”的事件,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摧毁人类文明,作为商业文明顶端的金融市场,必然在这样的事件中荡然无存。
但是,COVID-19不会真正击垮金融市场。在可预期的未来两年,病毒终将被疫苗和防控措施击退,全球资本市场亦将迎来复苏。当段子手们每天都在编排海外各国防疫“抄作业”水平的时候,只要我们将眼光稍微放长一点,就会看到全球证券市场正在呈现出的巨大投资机会:
当COVID-19开始退却的时候,商业社会必然会以极快的速度复苏。处于商业塔尖的一批大公司们,会以更高的确定性引领经济活动重返2019。
如果你是一名价值投资者,现在应该少看“段子”,准备好画板和彩笔,逐渐开始描绘未来五年的“长期投资微笑曲线”了。
01.优质资产进入低估区间
上表是我们跟踪的部分全球优质公司PE-TTM(最近四个季度市盈率)简要统计。只要简单浏览一下,我们就会发现:
备注:PE-TTM只用于市场估值水平的粗略比较,因不同资产隐含不同的增长预期,同类公司的相对估值比较并无明确的投研意义。
02. 全球挥别十年增长周期,但尚未进入危机
COVID-19对优质资产的冲击带来的风险是系统性的(β),同样的逻辑,冲击之后带来的机会也主要是系统性的。在权衡未来的风险和机会时,我们首先有必要对市场整体进行定位。
下面一张图,浓缩了当前市场的主流观点:
综合而言,全球资本市场的“急跌”似乎已经接近尾声,但震荡调整会持续。全球优质公司需在极度不确定的宏观环境下,凤凰涅磐,储备新周期的增长动力。
03.不均衡的A港美市场
我们强调,美股当前仅呈现静态低估的特征,绝非估值体系崩溃。即使美股整体跌幅高达30%,绝大部分公司的估值水平依然是“可被静态估值所解释的”。美股过去四周激烈的调整本质上不是对“危机模式”的反馈,而是对“商业上升周期终结”的反馈。在美联储提供充足流动性来让市场相对理性的定价的基础上,美股依然体现其定价的内在合理性。
过去十年,美股市场气势磅礴的牛市,主要由企业的盈利增长来驱动,次要由估值的抬升来驱动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自2019年10月以来,美股的上升动力更多来自乐观预期推动的估值提升。COVID-19极其突然的打破正常商业周期,导致估值回撤和盈利预期调整的共振,让市场看起来似乎进入“危机模式”,实质上是对突发性事件导致的商业周期超预期终结的合理反馈。
基于此,美股资产未来的趋势,本质上是经济真实衰退程度和当前市场预期的博弈。跨周期看,这种博弈带来的低点足以令价值投资者激动不已。
我们反对用点位区间来衡量A股市场的位置,它无助于解释欧美为何极速回落到四年的低点,而上证指数依然处于十年的低点。
A股目前依然是“交易偏好”来主导的市场,其内部估值结构异常混乱。投资者必须面对40-200倍PE水平的概念股,它不一定真的有多少增长,似乎有足够多的短期机会,似乎也有足够高的长期风险;投资者同样必须面对8-15倍PE水平的大蓝筹,它短期不一定有多少波动率,长期增长似乎也看不清。
资金偏好对A股短期波动的影响要比业绩预期的影响大太多。从趋势上看,短期的资金热情终将被定增、可转债、新股的持续性融资所消耗,在这样一个短期极其热闹但长期蕴含风险的市场,中长期持股的投资者更应足够小心。
基于增长预期和估值水平的平衡性投资策略,在A股一大批优质公司上正在变得越来越有效,虽然这组公司只占据全市场股票数量的一个很小比例。我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一批优质公司身上,采用全球统一的研究标准来衡量风险和机会,当这些公司的估值水平进入合适区间时,它会自然进入我们的投资组合。
中国资产已经是港股市场的主导性资产。与A股资产不同,港股资产相对A股有明显的折价,相对美股市场亦有一定的折让。在香港上市的核心资产正在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跨周期配置价值。
04.启动5015计划,开启“微笑曲线”
两年前,我们开始设想建立一个跨周期投资组合,通过跟踪全球优质资产的周期波动和跨周期增长来获得长期回报。在过去两年的任何一个时点,乐观预期总是跑在真实业绩增长前面,从跨越周期的角度看,周期性低点的窗口一直未曾开启。
COVID-19终结全球向上周期这一特殊事件,让全球商业波谷提前来临。我们终于下决心启动这项事业,将之命名为“5015计划”。投资是一场漫长的旅程,是一项终生的事业,我们希望这个组合能持续更新50年,平均每年获得15%的投资回报。
投资没有秘密,特别是对于全球最顶尖的一组优质公司而言,它们有足够高的透明度。我们会在这个公众号上分享我们对资本市场的理解,对具体公司的理解,如果你是一名长期投资爱好者,欢迎和我们成为朋友。
<正文结束>
要点回顾:
上文由刘晓梅(执业编号:A0150618080001)编辑整理。本文章、数据不作为提供具体的买入、卖出依据,自主作出投资决策,风险及投资损失需自担,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