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市场先抑后扬,早盘主要是受美股下跌影响,小幅低开,随后在银行和地产带动下,震荡走高,午后科技股回暖,指数重回60日线上方,市场信心得到一定的修复。
这里再讲一下A股的中期逻辑,在政策空窗期,市场对于经济的一致预期较差,指数难有较强的反弹,同时股市存在庞大的估值洼地,且仍有宽松政策的预期,所以指数的下方空间并不大,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仍会以区间震荡为主,预计沪指运行区间2850-3050。
沪指突破区间,迎来一轮大行情的必要条件,就是经济数据全面好转,或者出台更有效的宽松政策,比如降息/降准。所以本月中旬陆续公布9月经济数据,需要重点关注。
虽然对于市场的定调是震荡,但是这里更多指的是指数,市场仍存在结构性的行情,体现在低估值品种的估值修复,如银行、地产,在近期的表现都不错,未来仍有持续性。银行的逻辑在于,持续性的降准,银行有更多的贷款收入。地产在于,供需两弱的情况下,龙头的集中度得到提升,从9月的销售数据也佐证了这一判断。
对于医药消费,我的观点并未改变,在较低风险偏好的情况下,市场对于确定性的追捧一时半会难以改变,短期的回调更多是资金获利回吐,则一旦调整幅度较大,便有资金介入,使得核心资金难在大幅调整。
再来说说证券,自9月16日调整至今,板块跌幅达10%,短期可以判断初步见底。证券目前的估值水平,仍处于历史底部区间,并不贵,而证券往往是市场的风向标,同为估值洼地,假设市场反弹,那么券商是不可回避的,我们继续看好互联网证券三剑客。
传统周期类股票,也均有反弹,但是后期并不看好。周期品一般需要从供需去分析,受制造业低迷的影响,需求端较差,而供给端,目前趋向于稳定,所以此类股票不受市场关注。传统周期类股票的估值是非常低的,这里要普及一下,估值低并不意味着要涨。影响涨跌的因素,短期是资金,实质上是预期,而预期的背后是逻辑。
做任何投资,都需要明白驱动股价运行的逻辑是什么,这也是价值派和技术派的最大区别。前者看重逻辑,后者看重图形。
机会总是跌出来的,科技股也是如此。但是下跌的时候,往往都是恐慌的,从指数的走势,也能折射出市场参与者的心态变化。对于下跌,并不用慌不择路,这个时候,冷静下来,想想当初为什么要买,看好的理由还在不在,有没有犯典型错误,比如单只股票仓位过重。假如都没有,那么何来恐慌呢?
领先市场总是意味着孤独。我提低估也有一段时间了,前期市场的热点集中在科技,很少有人能冷静分析当下市场的状况,去思考机会在哪里,而习惯于追涨杀跌,最终眼睁睁看着账户持续缩水。而当这些低估品种反弹20%以上时,必定有许多人追高买入,等待他们的,又是一轮杀跌。
市场就是这么残酷。
以上观点来自吕长顺(凯恩斯),执业编号:A0150619070003
今日好书推荐:罗伯特·希勒的《非理性繁荣》,有兴趣的投资朋友可以免费下载阅读。